【導語】“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”在這春意 濃濃的季節一起下江南。去那裏聽有名的社戲,品美味的菜肴,閱古老的筆墨文化,賞絕美古樸的風景。在那裏再來一場春雨的邂逅。感受一下春天的到來。社戲是紹興地區的一種民間慶祝和娛樂性活動
聽江南吳儂軟語
江南的戲很有名,昆曲、越劇、婺劇、紹劇……數不勝數。喝一杯茶、嗑一碟瓜子、聽一出戲,即使你聽不懂當 地方言,也一定能體會到沁人心脾的天籟之音。
熱鬧的社戲
讀過魯迅先生所寫的《社戲》,一定會記得書中描述的那段精彩畫面:一大群頑童穿梭 于觀眾中,河道裏停滿烏篷船,船夫們都坐在船頭觀看社戲的水鄉風情。如果趕的巧,現在到紹興,你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戲表演。
社戲是紹興地區的一種民間慶祝和娛樂性活動。紹興的社戲之所以出名,因經魯迅的生 花妙筆濃墨描繪過。
另外一個原因,紹興是水鄉,河道交叉,湖泊棋布,社戲的舞臺多是臨水,紹興人看戲 不僅在臺下地上看,閒時有很多人在船上看。
一到演社戲的日子,村民們都早早呼朋喚友,邀請了外鄉外村的親眷來同樂。于是,戲 臺子前面的河裏都是看戲人家的烏篷船。
溫婉的越劇
從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曉風殘月的西湖,從煙花三月的揚州到楓橋夜泊的姑蘇,再沒有哪種戲劇比越劇更令人繾綣悱惻。
就像婉約清麗的江南之水體現了江南的本性一樣,曲調和唱腔同樣以委婉柔美、深沉哀 怨著稱的越劇,亦淋漓盡致地演繹著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質。
曲調和唱腔是如此,越劇的器樂無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籟。江南絲竹本來便是凝水的聲 色和精靈,在江南眾多的戲劇裏,這樣的聲色和精靈以越劇為最。
獨特的蘇州評彈
蘇州評彈是一種流傳在中國蘇州和江浙一帶的曲藝形式,它用蘇州方言來進行表演、說 唱,流傳到現在有400多年的歷史了。
在清朝乾隆時期,蘇州評彈已經非常流行。可見,蘇州評彈表現了中國明、清時期的吳 文化地區的風土人情,因此它也得到了一個形象的稱呼,這就是“曲藝形式的活化石”。
蘇州評彈歷史悠久,流派紛呈,其唱腔為吳儂軟語,如細細溪流,又似絲綢般柔軟又富 有彈性,悅耳動聽,被譽為中國曲壇的一顆江南明珠。傳統的評彈唱腔,欣賞者講究的是韻味兩字,即使聽不懂吳方言的欣賞者也往往被其優美的聲腔所陶醉。
楓 橋 夜 泊 唐 · 張繼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注釋:
1.張繼(生卒年代不詳,有說約756年前後在世),字懿孫,襄州(今湖北襄陽)人,一說南陽(今屬河南)人,唐代詩人。張繼的詩多 是五言、七言律詩或絕句,內容多為紀行遊覽、臨行送別之作。語言明白自然,不尚雕琢。
2.楓橋:橋名,在江蘇吳縣閶門西。
3.烏啼:烏鴉啼叫。烏,指烏鴉,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。
4.江楓:江邊的楓樹。
5.姑蘇:蘇州市的別稱,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。
6.寒山寺: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。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、拾得兩個和尚住此,因而得名。
7.夜半鐘聲: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。
賞析:
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,繪製了一幅朦朧靜謐、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。詩歌一、二句,雖然寫的是秋夜,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、形態,還有聲音和情緒;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,推論而出。三、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,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。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,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?詩歌前後兩聯,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,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,對比非常清楚。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,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。
文:朱麗雲
這是一位飄泊他鄉的遊子,寫下所見的景物和感懷,時間是夜裡。
詩題叫楓橋夜泊,顧名思義,作者搭船旅行在外,還沒有到達目的地,這
天船隻泊靠在河邊的一個小碼頭。
詩從夜間寫起。第一句的<月落>,不能當作天快亮時來看,有時下午四、五點鐘,太陽還高高掛在天上,月亮已然昇起,到了半夜月兒西落。一年之中,這種日子很多,
只是人們平常不注意,這天就是這種情況。
在長途航行之後,到了休息時分,船隻選了一處碼碩停靠。江南號
稱水鄉澤國,風光特殊而優美,來到這裡心情應該輕鬆高興,但詩人張繼卻不然,或許長久作客在外,這晚觸動了鄉情,或許有事纏身,正苦思如何處置,總之這天
夜裡他無法入夢。到了半夜,眼睛仍張得大大的,從船窗
中望出去,那月已西沉,四周一片寂靜,連河水似乎也靜止了,只有天邊一二片慘淡的
雲仍飄浮著,剛好遮住月兒,不久又消散無蹤。月光一下明一下暗,把棲息在枝頭的烏鴉驚醒了,烏鴉
啼叫了數聲,隨後四周又恢復寂靜。
從天轉黑到夜半這段期
間,微弱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,又從水面反照回去,淡淡的光線,看起來像霜一般,滿
天彷彿瀰漫著霜。在氣溫轉涼的夜間,面對這景況,寒意不知不覺從四麵包圍過來,使隻身在外的異鄉
人倍感孤冷寂寞。所謂由景生情,這句最能傳達。一句僅七字,卻含三件事,張力十足。第二句也一樣,有景有情,相互交融。
月已西落,轉頭看看四
周,那幾棵停舟時曾注意到的楓樹,高大的樹影依稀可見,靜靜的站在岸邊,像似有意陪伴遠方作客的詩人。再望向更遠處,漁火幾點,在夜色中明
亮清楚。懷著憂愁思緒的詩人,默默的面對著這景像。
大地悄然無聲,突然一陣鐘聲傳來,打破沉寂的夜晚。在半夜時分,蘇城郊外的寒山寺,敲起夜半鐘。當萬籟俱寂時,鐘聲傳
得格外清晰,也傳得格外遠,像從空中下來,也像順著水面滑過來,傳到船中失眠的旅客的耳際。聲響
襯托晚間的寧靜,但傳進飄泊的詩人心裡,卻另有寂寞的感慨。鐘聲由遠方傳來,迴旋耳際之後,又消失無縱,
望望四周,只有無邊的夜色籠罩。
實在巧,寒山兩字字面很適合這時的氣氛,有冷冷的味道;說它
在姑蘇城外,則有孤單味道,都和目前詩人的處境與心境相契合。其實作者只是作事實的陳述,而且用口語陳述,可說白描而已,何況語意還不全,必須和第三、第
四句串連,才能完整的把意思表達出來。這與前面兩句,每句都包涵豐富的景物、心境描繪有極大的差別。
前後一密一疏,正顯出詩歌的高妙。
這是記敍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。首句寫所見(月落),所聞(烏啼),所感(霜滿天);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;三、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刹鐘聲。平凡的 橋,平凡的樹,平凡的水,平凡的寺,平凡的鍾,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,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,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、名勝。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“三更不是打鐘時”之後,議論頗多。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鍾 卻是事實,直到宋化仍然。宋人孫覿的《過楓橋寺》詩: “白首重來一夢中,青山不改舊時容。烏啼月落橋邊寺,倚枕猶聞半夜鍾。” 即可為證。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,故有“夜半鐘聲”一句。今人或以為“烏啼”乃寒山寺以西有“烏啼山”,非指“烏鴉啼叫。”“愁眠”乃寒山寺以南的“愁眠山”,非指“憂 愁難眠”。殊不知“烏啼山”與“愁眠山”, 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。孫覿的“烏啼月落橋邊寺”句中的“烏啼”,即是明顯指“烏啼山”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