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蜥在台灣就只有這一種,稱為哈特氏蛇蜥,或是脆蛇蜥,加上平常都躲在土裡頭活動,雙腳都退化了,又稱為土龍,主要分布在2000公尺以下,由於棲息地條件要求高,已經逐漸減少,屬於二級保育類。
哈特氏蛇蜥:
外表看起來沒有四肢,但牠們體內仍殘存有肢帶骨的構造
全長體長最大約70公分以內
頭體長最大約達20公分左右
尾長最長達頭體長的1.8倍
頭頸的區分不是很明顯
外耳孔明顯
體側由外耳孔後方起有皮褶縱溝
幼體的體側腹面為黑色的
背部有的個體會有藍色斑紋
被獵物壓到或是攻擊
尾巴都很容易就自割的
喜歡天然底層之落葉堆或是土裡,有時會到較空曠的林道曬太陽
食物為蚯蚓 蛞蝓或是甲蟲的幼蟲
一次生蛋為5到6顆革質卵,母蜥會護卵會把卵包起來
分布的海拔在600到2000都有
本種最早是由英國動物學者布蘭吉先生G.A.Boulenger
根據採集自大陸福建北部之標本比對
依外型特徵於1899年發表
至於種名harti應是由姓氏哈特Hart拉丁化而得
根據林思民等人於2003年所發表的分子生物相關資料
原本被認為不具藍色斑的特有種台灣蛇蜥應僅為哈特氏蛇蜥之變異
近期發生台東縣太麻里山區一位農民整理農地時,在土堆裡發現,哈特氏蛇蜥屬於二級保育類的台灣蛇蜥,因此農民抓到原本想飼養,但最後還是只好把牠放生,回歸大自然懷抱。
成體為咖啡色的
全站熱搜